2011-06-05

寄生者經營宿主的表現型行為

對的, 僵屍毛蟲是一種寄生者經營(操弄)宿主的現象(表現型行為). 這種表現型行為非常普遍, 尤其在昆蟲界, 更常見到這種行為. 因為昆蟲演化史, 遠遠超過哺乳動物演化時間好幾倍. 昆蟲善用天然資源, 遠遠超過人類. 懂得開闢農業畜牧業倉儲業, 螞蟻早過人類. 天演之神對昆蟲的照顧, 不亞於對人類的照顧.


若想要了解「寄生者經營宿主的表現型行為」, 首先我們要穿越常識的認知:基因只對自己棲身的身體產生作用. 這是現代達爾文學說極其精彩而重要的論點之一:基因影響身體以外. 基因會對自己棲身身體的以外世界, 產生作用. 這個觀點或論點, 並不奇特. 生命透過行動, 改善外在環境, 幫助生存, 這在生態界中, 太平凡了. 例如,燕子結巢養育雛鳥; 蜘蛛結網捕捉食物; 蟲蛹結繭保護身體; 蜜蜂結巢;螞蟻築窩; 母龜產卵會用沙子深埋; 海貍造霸造湖, 建造一個自己生存的環境; 還有一種石蠶蛾昆蟲的幼蟲, 會用河底原料自製成類似水泥的東西, 選擇適當的河底石頭, 蓋成管狀房子, 保護身體. 這些都是生命界偉大的建築師, 天生的建築師. 基因本能遺傳, 造就他們善巧運用外界無生物, 來擴展自己的生命生存空間. 既然能善巧運用外界無生物, 當然在演化上, 就能夠演化出善巧運用外界生物, 來擴展自己的生命.

例如一種叫肝蛭的扁形蟲, 會寄生在蝸牛身上. 被寄生的蝸牛, 會產生比較厚的殼. 殼變厚了, 可以保護蝸牛和寄生的肝蛭本身更安全. 而代價完全由蝸牛承擔. 又例如一種叫孢子蟲的原生動物, 會寄生在麵粉甲蟲的幼蟲身上. 透過分泌仿麵粉甲蟲荷爾蒙的方式, 讓宿主維持幼蟲狀態, 不轉變成成蟲. 這種幼蟲不斷長大, 重量甚至達到成蟲的兩倍多. 這種幼蟲有個名稱叫彼得潘甲蟲. 這種幼蟲, 無法繁殖, 卻生存得很自在, 並且成為孢子蟲豐富的寄生籃. 又例如囊狀蟲寄生在螃蟹身上. 牠以一套精密的根系統, 深入螃蟹組織, 吸取養分. 最先被寄生的部位,是卵巢和睪丸. 是的, 被寄生的螃蟹, 就像去勢的公牛, 活力更旺盛了. 囊狀寄生蟲, 以螃蟹的生殖為代價, 讓自己獲得養分, 也讓宿主更具生存活力.(除繁殖之外)

還有一種操弄宿主的表現型行為, 更為驚人. 棘頭蟲的生活史, 先寄生於淡水的鉤蝦, 然後第二期寄生於鉤蝦的獵食者, 野鴨和海貍身上. 在第一期寄生時, 鉤蝦提供其養分. 等到棘頭蟲準備進入第二期寄生時, 鉤蝦的行為就改變了, 違反平常躲避光亮遠離水面的避獵行為, 反而游向水面光亮處, 甚至在水面滑行, 弄出波紋, 就是要告訴捕獵者, 我在這裡, 來吃我呀..

這是現代達爾文學說中一項精闢的理論:一個生物體內的基因, 可以對另一個生物體的身體, 有延伸的表現型效應. 基因的操控範圍, 已經超越了本身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界線範圍, 而向外延伸到他體了. 這個現象, 稱為延伸的表現型行為. 基因演化, 成為整個生態系裡面的表現型的演化, 而不只是個體的表現型的演化. 現代達爾文基因演化理論, 明白指出:基因演化, 是以整個生態系為單位, 而非生物個體為單位. 我們都是一體的, 整個生態系都是一體的.

(雖然這裡面, 處處謀詐詭譎, 然, 一切都是生存策略.)

參考書籍:《德性起源》《自私的基因》《螞蟻與孔雀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