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7-20

走進40年代的上海

上海,我的印象中是個現代、匆忙、擁擠的大城市。雖然如此,但它仍擁有著如夏天芒草般,快速的長高、燎原的天際線。雖然來回經過的次數多的記不清了,但對我而言,這些都只是滑過車窗的影像,並沒有任何接觸的熱度。

這次有機會在這個城市停留了一個晚上。

利用早餐前的空檔,溜出飯店,閒逛了二十分鐘。早晨,沒有白天熾人的熱浪,沒有擁塞的車陣,沒有匆忙的行人,反多了份悠間與自在。出了飯店,映入眼簾竟是兩道沿路筆直排列的梧桐。


路旁的房子,淺灰的石材,開窗與裝飾柱的細節,有著40年代租界的氛圍。兩個因素加在一起,讓我有種彷彿回到40年代上海租界的遐想,好希望迎面而來的是穿著旗袍,搖曳生姿的美女,或是擦身而過的是載著戴帽子紳士的黄包車。而我呢? 當下的我該是何種妝扮呢?




清晨的店都未開張,但有趣的是,不論是多歐風店招或現代的設計,大多可以看到“萬國旗”飄揚其上的景況,這種晾衣的風景,或許只是我不解的文化之一吧!




畢竟這是上海,“民以食為先”一直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之一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紅白的招牌太過招搖,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。也或許正因為如此,更能達到另類醒目的效果。


再往前,好熟悉的名字,在很不期待的地方出現。我想,這家的老闆該是從台灣來的吧!地上排滿著剛採買回來的食材,家常菜,是鹿港的味道嗎?會平撫許多遊子的思鄉味蕾嗎?


街的對側,出現一個小區的入口,這個小區的出現,有種跳 tone 的感覺,是這麼的不搭,也許正是它的特色之一。城市特色的保存與維護,我仍覺得歐洲最值得借鏡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